【旅院聚焦】学长学姐说专业!走进新闻学专业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7.27
浏览量:
文学院
NO.3
优秀校友汪妍学姐的“新闻学”成长记
——愿你我用笔尖和镜头,掷地有声
从2015年到2019年,四年时光转瞬即逝,亦是我人生最为难忘的一段旅程。新闻学专业于我而言,好像是“莫愁前路无知己”中的“知己”,它陪伴我的青春信念,教导我的理论素养,充实我的实践技能。时至今日,依然治愈我人生的转折、坎坷、困惑,这一路成长,简单但不平庸,蕴含能量,教我常看常新。
各位学弟学妹好!我是2015级文学院(原文学与新闻系)新闻学专业的2019届本科毕业生汪妍,现在27岁的我,在崭新的赛道上,依旧用笔尖和镜头,发光发热,磨炼成长。
相信大家前段时间都在许多新闻媒体报道中看到了类似于“张雪峰新闻学之争你支持谁”此类的话题。网上层出不穷的舆论让热爱新闻学的学生们在这场有关新闻学的讨论中受到了打击,陷入选择“六便士”还是“月亮”困局中。
站在理性客观的角度,我想告诉旅院的学弟学妹和准学弟学妹们,“正如四川媒体川观新闻的评论员文章所述,学新闻早已不等于做记者,许许多多的岗位都需要新闻素质,这种素质不仅是写作能力,更是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筛选信息、分析信息的核心能力。新闻传播作为一个跨学科科目,看似‘无学’却是‘卷学’;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张小强老师也曾指出,现在的新闻传播专业,不仅要打文科的基础,摄取大量信息,还要会拍摄、会统计……就业数据也显示出这种跨学科培养的优势。”
▲大礼堂拍摄打跳活动
▲在香格里拉实践时拍摄
而我选择新闻学,缘起于初中时偷偷藏在被窝里听广播节目,这档名为《心海夜航》的音乐广播,承载了我学习之余的欢欣,也治愈了许多夜晚的烦恼,所以我在高考之后,义无反顾地将新闻学填写在了我的高考志愿表中。
在后来的日子里,新闻策划、采访实践、微纪录片拍摄、新闻摄影、新闻写作,学习实践就像打开百宝箱,吸引着我不断探索进步。
关于专业学习
“在前往宁蒗县蝉战河中心校的路上,黄土飞扬、崎岖陡峭。杨曦霆问志愿者:‘你看这路,有什么想法?’志愿者都觉得又陡又险。而杨曦霆用‘回家了’三个字描述这条路。‘回家了’三个字包含了多少感情在里面。”这是我在学校组织的实习中发表的新闻稿节选内容,名为《成立11年 滇西北支教团的2500名支教老师走进小凉山58所学校》,题材取自于旅院另一位优秀学长组织成立的滇西北支教团,现在看来这篇稿件的撰写还不够细致深入。但是,这的确是在许多次实践中磨炼出的宝贵成果。
▲《成立11年 滇西北支教团的2500名支教老师走进小凉山58所学校》稿件节选
在校的四年期间,我去过距离丽江市车程四小时的小凉山,只为拍摄孩子们的真实校园生活;去过洱海的源头茈碧湖,做水体污染的新闻采访;去过银都水乡鹤庆,尝试新闻直播的快乐……还有千龟山、彩虹小镇、丽江古城等等地方,学院给予了新闻学学生宝贵的学习、研究和实践的机会。除了基本的理论性课程还设置了丰富的实践类课程,通过一次次的小组合作、选题讨论、实际操作和老师的指导,锻炼我们各项专业技能。

▲各类实践活动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有《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史》、《新闻采访》、《媒介伦理与法规》、《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外国新闻史》等等。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都囊括了采、编、拍、评等各方面,让大家可以通过四年的学习对新闻学有一个全面、多元的认识,并具备新闻业务能力。
▲学校映雪湖风景
▲学校南区操场风景
在学院的四年除了掌握专业知识,我从各个老师身上都能看到独特而又鲜明的个人特点,在课堂上亦能感受到他们的情怀和魅力,比如对待教学严谨认真,但十分热爱生活的刘娟老师,真诚温柔的辅导员李娅老师,幽默亲切的茶燕老师,声线优美的邵宇航老师,耐心细致的杨雯老师,总能娓娓道来的木笑波老师……在专业的学术能力之外,他们都有着有趣的灵魂和强大的共情能力,给予我们学业中大力的支持,也从不批驳大家青涩稚嫩的观点,他们教会我们的不仅有专业技能,更激发锤炼我们独立思考、自主进步的能力,这是新闻学专业学生最为难能可贵,也是受用一生的能力。
从被丽江的雨水初次洗礼的大一新生,成长为独当一面、敢于表达、不断学习的青年工作者,这些成长不是单纯的课堂知识赋予的,而是对写作抱着极高的兴趣并不断努力,在这四年中通过不断的进行小组协作、理论积累、社团实践、志愿活动、兼职写稿……这所有的经历组合成属于我的成长之路。
▲参加志愿活动
▲部分资格证书
▲部分荣誉证书
▲赴清迈大学交换期间所取得实习证明
大学四年,我任2015级新闻二班班长一职,曾加入学校国防后备连,2017年12月荣获文学院“辩今之大事 论我之未来”辩论赛一等奖,2018年3月参与学校大学生创业项目,与同学们创立“不二时光摄影工作室”,同年实习于丽江网,11月转正成为中共党员,2016年至2018年期间,多次荣获学院“优秀学生干部”称号及学院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2019年参与学校交换生项目,赴泰国清迈大学学习,同年4月-5月通过面试实习于“CCIS清迈中文国际学校”,2019年6月以学院“优秀毕业生”称号光荣毕业。在校期间,考取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普通话等级测试一级乙等、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等。
未来准备做什么?于我而言,还是没有一个清晰的蓝图,但我依然向往从事媒体行业,经过毕业后的尝试和摸索,2020年3月,我获得宝鸡市委宣传部下属宝鸡新闻网实习编辑岗位,在单位考取网络从业人员资格证,转正后担任新媒体编辑,主要负责“宝鸡新闻网”微信公众号运营,约20余条微信推文阅读量过万,后岗位调整至记者岗,主要参与政务活动、社会活动采写,在职期间,稿件、短视频和摄影作品总计发表200余篇,作品《山云相融美如画!秦岭山脉最高峰云海翻卷》曾被央视网转载,2021年5月,我带着不舍离开我心心念念的记者岗位。
▲部分新闻作品截图
▲央视转载作品
这一年,我成长极快,宝鸡新闻网于我,如同菩提老祖于孙悟空的重大意义,我也悟出了一个道理:新闻是一门杂学,要想下笔如有神,就得读书破万卷。
▲在职考取证书
单看这一年多的职业经历,大家看不出我背后付出的辛酸和汗水,从年少时听广播对新闻专业的萌芽之心,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热忱之心,再到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记者”,我经历过他人的不看好和非议,也听前辈说过,也许你几个月就能练成文笔,但也许你一年两年甚至很多年都碌碌无为,“退回”“重写”“接着改”是我曾经的“家常便饭”,在采访点走访一天一无所获、自费前往路程很远的采访地,加班到凌晨时分、看着稿件打分排名表的最后一名,对于这些,我从未打退堂鼓,正是因为在“六便士”还是“月亮”中,我选择了“月亮”,所以一切的困难我都甘之如饴。通过不断学习优秀的新闻稿件,加之在采访工作中不停的磨笔头,请教身边可以请教的前辈老师,利用所有可以收集信息的渠道跟踪热点事件,我完成了成为记者的“认知迁跃”,也在这段工作中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媒体朋友。
▲外出采访留影
后来,我曾就职于一所中专院校,担任文化课老师,撰写学校微信公众号新闻稿,始终不曾丢下我写稿的笔。
▲在校时图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扶民做过一个研究,结果表明:新闻可能不是一个最好的职业,但却是一个好的“起点职业”,把这个职业作为起点,积累了媒介素养、人脉资源和传播资本后,可以在很多高端职位更有竞争优势,作为跳板转型时有更好的职业前景。
▲采访现场
所以,真正的赛道更新,是2022年5月。在有了记者工作经历的加持下,从面试到收到offer也显得“较为顺利”,如今我就职的单位是一家省属国有企业,职位为文秘兼党务干事,2023年获得“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岗位变了,但初心未改,我依旧可以用笔尖和镜头,做到掷地有声,为企业文化宣传和坚守意识形态阵地不懈努力。
▲图1:荣誉证书 图2:为内部职工培训 图3:作为企业代表参加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
如同我曾写道:“1500余天,这是汪妍与她热爱的党并肩同行的时光,时光沉淀了她对工作的热爱。2015年初相逢,汪妍在对新闻学专业的学习中度过了她的大学生涯,这也塑造了她求真务实的精神品格;从一名普通的毕业生,到兢兢业业的工作者,一篇又一篇稿件见证了她的成长道路,时光并没有让她褪去青衿之志。情之所系,心之所向,坚如磐石,韧如蒲苇。她以新时代 ‘后浪们’奔涌向前的姿态,争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青年奋斗者、拼搏者。”
学姐寄语
从2015年到2023年,是我从校园跨越到社会的八年,我遇到各色人、各种事,也尝试了各种可能,这离不开家庭的付出和父母的支持,但也正是这颗对新闻学的赤诚之心和拥有一股冲劲造就了现在的我,这其中不乏晦暗曲折,但更重要的是我认识到做勇敢、真诚、热爱的人可以更好地面对机遇和挑战,人生也会从颠簸走向坦途。“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希望看完这篇文章的你,永远做一个敢于前进的人,将人生的列车开往属于自己的下一站,终会迎来“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丽之日。
一、培养目标及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培养具有扎实的新闻学理论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深厚的人文与科学知识素养,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熟悉新闻行业运作方式和各项业务技能,具备新媒体发展理念、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全媒体人才。毕业生能在各类新闻与宣传机构、政府部门、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采、写、编、评、摄、录、播,以及新闻宣传、公关策划、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并能胜任网络传播和新媒体运营等工作。
(二)培养要求
1.素质要求
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科学素养、积极健康的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认同,具有新闻传播从业者的社会角色认知和社会责任认同。坚持新闻操守和专业准则,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坚守新闻职业精神,身心健康。
2.知识要求
掌握系统的新闻学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业务技能,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调查方法等知识;掌握新闻采编、节目制作、广告经营、公关管理和网络新媒体运营等业务知识;掌握中外新闻传播事业历史基本脉络和开展规律,熟悉我国新闻与宣传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了解民族传播、国际传播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
3.能力要求
具有较强的业务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驾驭各类媒体技术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政策、形势分析能力;具备新闻及相关行业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沟通与社交能力;具有运用计算机和现代媒体技术进行新闻传播,以及媒介经营管理的能力。
4.技能要求
具有较强的新闻采访、策划、写作、编辑、评论、摄影和摄像、播报、新媒体运营等专业技能;掌握全媒体应用、开发、管理技能。
二、专业核心课程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媒介经营与管理、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数字媒体技术、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融合新闻学等。
三、核心技能
新闻采、写、编、评、摄、录、播的核心技能训练。
四、学制与学位
学制4-6年(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完成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毕业。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一)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入学教育、军事训练、专业教育实践(见习、实习+专业研习)、自主学习能力发展训练、必读书目阅读、毕业论文、创新实践、劳动等。
(二)主要专业实训
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深度报道、新闻摄影、融合新闻采编与制作、媒介节目制作及后期处理等。
六、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着力体现新文科背景下新闻学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与实践,培养具有全媒体新闻传播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民族文化推广和旅游新闻报道方面的特色与优势明显。
1.“政产学研”协同育人,人才培养质量高。
政:红色丽江报道实践活动。深入红军村、红色基地,与当地政府协同开展张桂梅、乡村振兴系列新闻报道实践;产:与媒体合作开展新闻策划报道实践;学:课程与媒体实践基地合作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与省内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新闻平台、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等合作完成项目,开展多彩丽江民族文化推广实践。
2.师资力量充实,双师型教师授课。
采用学界导师和业界导师双培养制度,业界导师全面指导学生的各类实践实训活动。已建成由资深记者、编辑、主持人和媒介管理人员组成的实践师资资源库,实践教学库和业界师资库持续发挥效力,每学期开展六场专题讲座和新闻实务培训。开展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下的“工作室项目制”,提升教师职称和科研水平,实现对青年教师的梯度培养。现教授全部为本科生授课,核心课程均是双师授课,年轻教师教学能力强,在云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2人获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在校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中,1人获二等奖等。
3.学生专业素养高,专业特色鲜明。
学科基础课树立新闻理念,专业必修课锻炼新闻能力,专业选修课提升新闻素养。通过聘请业界资深记者和知名导演兼制片人授课,与头条学院、丽江报社、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合作开展新闻实训,实现了由传统媒体采编播能力到数字媒体运营管理能力的专业特色转变,着力培养新媒体时代学生在民族文化推广、旅游新闻报道方面的技能与优势。
4.教学配套设施完善,实践基地覆盖全面。
配有多功能录播室、视频制作机房、摄影实验室,摄像机和单反照相机,可充分满足教学所需。实践教学基地涵盖校内校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与“头条学院”、玉龙县融媒体中心的校企合作办学,在助力地方媒体建设的同时实现了产学研用一体化。
5.以赛促学,“两考两创多竞赛”屡报佳绩。
专业学生考研、四六级过级率高,学生在全国互联网+比赛中获省级铜奖3人,校级金奖3人、银奖4人、铜奖2人,在大学生创业项目国家级立项1项、省级1项。新闻学专业学生全员参加的新闻摄影、播音主持、节目制作、新媒体运营等学科竞赛,使之成为学生展示自身能力的重要平台和争取高级别学科竞赛成果的孵化器。本专业学生获第13届大广赛,获国赛优秀奖1项,省赛三等奖2项,优秀奖11项。云南省“读懂中国”微视频评选一等奖1人,云南省廉洁教育活动暨“携手打击腐败”公益广告精品项目1项。
6.汇聚业界精英力量,注重实训成效转化。
通过好记者进课堂和“提升新闻素养、强化专业技能”系列讲座的形式,汇聚新闻业界的精英力量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生涯规划。新闻实训覆盖所有学生,分为校内宣传处新闻采编实训、与丽江广播电视台、丽江日报合作开展的新闻技能实训、与“头条学院”“丽江网”合作开展的新媒体运营实训三部分。通过实训,22名学生获得了头条学院新媒体训练营杰出证书,22名学生获得了优秀证书;10名学生获得了玉龙县融媒体中心优秀实训生奖励,其中2名同学直接被玉龙县融媒体中心录用。
七、技术技能证书
可考摄影师从业资格证、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合格证、广播电视编辑记者 资格考试合格证等,为就业提供有力支撑。本专业就业率高,学生通过各方面专业技能训练,提升了就业竞争力,部分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已经被用人单位录用。近年来学生在“人民网”“新华网”“今日头条”和省市县各级各类报社电视台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层次不断提升,本专业毕业生已成为各地融媒体中心、电视台、新媒体运营管理机构的中坚力量。
八、技能比赛
1.演讲口才类:模拟讲堂、朗诵、演讲、辩论
2.广告类: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数字媒体艺术大赛
3.书法类:硬笔、软笔、粉笔
4.文学创作类:散文、短篇小说和文学评论
5.才艺类:茶艺、剪纸、舞蹈、绘画
6.心理类:大学生心理情景剧创作与表演
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和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为本专业特色学科竞赛,属于国家A类赛事,每年均组织师生参赛,获奖将情况喜人。
九、就业方向
新闻学专业毕业学生主要从事文字记者、新媒体运营、新媒体内容制作、广告策划、出镜记者、到企业公关部或政府部门宣传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