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信息网

【校友专访】从西北农村到博士之路:旅院营销学子的逐梦征程——专访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2013届校友王恒博

来源:丽旅学工

发布时间:2025.06.20

浏览量:

从西北农村到博士之路:

旅院营销学子的逐梦征程

——专访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2013届校友王恒博


校友专访







6月18日上午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

在学校南区田径场

隆重开幕



某(央企) 分公司总经理、人力资源服务专家、国家职业指导师、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指导师资库专家、2013届市场营销专业校友王恒博博士作为杰出校友代表在典礼上发言,向毕业学子送上祝福。

#王恒博校友毕业典礼发言原文#

(向上滑动启阅)

逐梦前行 不负韶华

——致我们终将璀璨的未来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学校市场营销专业2013届毕业生王恒博。再回到母校,走过那条再熟悉不过的林荫道,望见教学楼里熟悉的灯火,亲切与温暖油然而生。这里,是我知识的摇篮,更是淬炼我生命韧性的熔炉。今天,你们站在毕业的节点上,我想先向各位致以最诚挚的祝贺——祝贺你们穿越知识的旷野,即将奔赴更辽阔的人生疆场。

作为西北农村走出的学子,我没有什么可以依仗的家庭和社会关系背景,却用十二年证明:起点标注方向,终点由永不停歇的跋涉定义。在母校求学时,老师的教导和学校的实践平台,让我明晰了职业方向。从独立学院本科生到攻读双硕士、博士,每一步都离不开母校精神的指引。我始终相信,时代不负追光者,母校正是为我点燃追光之路第一盏灯的地方。

十六年前,当我背着行囊站在大学门口,甚至不懂什么是 “独立学院” 。但我深知:学历可以平凡,志向必须璀璨。大学四年,我在班长、党支部组织委员、学生会干事的角色中淬炼担当,从发言脸红的青涩少年蜕变为能从容应对职场的 “多面手”;在假期校外兼职与创业实践中,我曾因试错背负压力,却在摸爬滚打中读懂了市场逻辑——如何洞察宏观趋势、细分用户需求、构建竞争壁垒。那些熬夜撰写的策划案、奔波洽谈的客户对接、甚至失败后的复盘反思,最终都化作破土而出的养分。正如刘禹锡所言:“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在为未来筑基。

从事企业综合管理七年,我愈发理解 “删繁就简” 的智慧。如今攻读博士,不仅是为学识 “镀金”,更是为填补管理认知的盲区——当职业高度提升,“降维思考” 的能力恰如登高望远的望远镜,让战略布局更具穿透力。同学们,请记住:学历只是叩开职场的钥匙,认知才是驰骋人生的地图。若你此刻迷茫,不妨用三个问题校准方向:

我的核心竞争力能否在浪潮中站稳脚跟?

我能为社会创造何种不可替代的价值?

五年后的自己,会如何感谢今天的选择?

答案不在空想中,而在每一次体悟和力行的脚印里。

常有人问我:“边读博边工作,不累吗?” 我总想起北大林小英教授的提醒:内卷会消耗生命力,躺平则是对潜能的辜负。真正的成长,是在时代洪流中既保持与世界的共鸣,又守护自我的独立锋芒。当下,就业市场虽面临总量与结构的挑战,但全日制工作早已不是唯一答案——自由职业的创造力、跨界合作的可能性、非全日制赛道的灵活性,都是时代馈赠的新选项。请相信:AI 能替代重复劳动,却无法复制人类的创意火花与共情温度。若你热爱科研,便做耐得住寂寞的探索者;若向往自由,就做记录时代的追光者;若心怀家国,便成为乡村振兴的筑梦人。人生本无标准答案,唯有全力以赴的选择,方能写就独特的华章。

同学们,今天不是 “毕业”,而是 “启航”。愿你们既有 “大鹏一日同风起” 的豪情,亦有 “咬定青山不放松” 的坚毅;既有破局创新的勇气,亦有笑对风雨的豁达。此去山高海阔,请记住:所有伟大的突破,都始于不畏惧做 “异类” 的勇气;所有深刻的成长,都在无人喝彩的深夜悄然发生。

愿我们:此去星辰大海,归来仍是少年!

谢谢大家!











记者专访

毕业典礼结束,丽江文化旅游学院校友联络办公室对王恒博校友进行了专访,以下为专访内容:


采访记者:曹秋馨

访人:王恒博

记者:王恒博学长,您好!再次回到母校,以校友身份分享成长经历,能否和我们聊聊站在毕业典礼讲台上发言的初衷?

王恒博:你好!重返校园,每一处角落都让我想起求学时的点点滴滴,既亲切又感慨。作为从西北农村走出来的学子,我深知教育改变命运的力量。站在毕业典礼的讲台上,我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学弟学妹:学历或许有起点,但人生没有终点。我希望通过分享真实的成长故事,传递一个信念——平凡的出身并不可怕,只要心怀志向、持续奋斗,每个人都能书写属于自己的璀璨篇章。

记者:您在演讲中提到“学历可以平凡,志向必须璀璨”,从独立学院本科生到双硕士、博士的跨越,这条持续深造的道路充满挑战。是什么支撑您一路坚持?

王恒博:我始终坚信“起点标注方向,终点由永不停歇的跋涉定义”。当然,这也离不开母校的启蒙与滋养。大学期间,旅院老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丰富的实践平台,让我意识到知识的力量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我始终相信,时代不会辜负追光者。选择深造,不仅是为了提升学历,更是为了突破认知边界,在快速变化的职场中保持竞争力。攻读博士期间,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确实面临巨大压力,但每当想到知识能为我的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就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记者:您的职业履历涵盖教育、人力资源、企业管理等多个领域,还担任了多项社会职务。在不断跨界的过程中,您是如何找准方向并实现突破的?

王恒博:我的职业选择始终围绕两个关键词:热爱与价值。从大学期间的创业实践到后来投身人力资源行业,再到深耕企业管理,每一次转型都源于对自身能力的清晰认知和对行业趋势的判断。我在演讲中提到“用三个问题校准方向”,这也是我自己的经验总结——明确核心竞争力、思考社会价值、规划长期目标。例如,从人力资源服务到企业管理,看似跨界,但本质上都是围绕“人”与“价值创造”展开。同时,我也积极通过兼任高校导师、行业协会职务等方式,链接不同领域的资源,让理论与实践相互赋能。

记者:您在演讲中提到“人生本无标准答案”,但当下许多毕业生仍在焦虑“内卷”与“躺平”。您想对正在求职或迷茫的学弟学妹说些什么?

王恒博:我理解大家的焦虑,因为我也曾经历过。但我始终认为,真正的成长不是盲目跟风,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就像我在演讲中引用的观点:内卷会消耗生命力,躺平则是对潜能的辜负。面对职场挑战,同学们不妨拓宽视野——自由职业、跨界合作、非全日制赛道都是新的机遇。AI时代,人类的创造力、共情力和批判性思维是无可替代的核心优势。与其在焦虑中徘徊,不如静下心来,挖掘自身热爱,在某个领域深耕细作,用长期主义的心态实现突破。

记者:最后,作为学长,您对母校和学弟学妹还有哪些寄语?

王恒博:感谢母校给予我的一切,这里不仅是知识的摇篮,更是淬炼意志的熔炉。希望学弟学妹们珍惜大学时光,既要扎实学习专业知识,也要积极参与实践,在试错中成长。记住,所有伟大的突破都始于敢于与众不同的勇气,而深刻的成长往往在默默耕耘中悄然发生。无论未来走向何方,愿大家永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坚持。此去山高海阔,愿我们都能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归来仍是少年!

记者:非常感谢学长的真诚分享!祝您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再创佳绩!

王恒博:谢谢!也祝愿母校越来越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READING」

文稿|王利锁

素材|王利锁、乔树星

专访记者|曹秋馨

排版|曹秋馨

一审|王利锁

二审|余银宝

三审|李本华